來源:中國建設報
在江蘇省南京市,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小松濤巷正經歷一場“綠色蛻變”。該巷位于新街口東南方向,南起淮海路,北至游府西街,在更新改造過程中融入了低碳設計。青磚黛瓦與太陽能光伏瓦和諧共生,傳統院落格局與現代生態技術完美融合,一場關于歷史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正在展開。
與古為新 采用低碳設計
小松濤巷15號位于街巷中心位置,歷史建筑保護銘牌顯示,這棟近現代建筑為單層木結構、坡屋頂,院落中間有一處方形天井院,保留著傳統民居特色。走進屋內可以看到,修繕改造后的空間明亮通透,原先的天井裝上了可開啟的鋼結構天窗,玻璃頂庭院大幅提升了采光效率,窗扇能根據室內溫濕度進行調節。
“15號原先是一個兩進院落,164平方米的空間里居住了至少8戶人家,沒有單獨的衛生間和廚房,屋內的椽子有不少已腐爛。”相關負責人說,“改造過程中,我們盡量保留了原有磚墻、木梁柱和檁條,拆除下來的磚瓦也進行在地循環利用,讓老建筑和舊磚瓦在更新后得以延續生命。”
站在二樓能看見,南邊屋頂使用了新材料——太陽能光伏瓦,與傳統瓦片的尺寸、形狀、顏色很接近,還可以吸收太陽能發電,根據測算能夠覆蓋周邊公共空間的用電,有效降低碳排放。屋頂區域重新做了防水層和保溫層,再用原先的瓦片覆蓋,既保留了原有風貌又實現保溫節能的效果。
活態保護 還原巷道肌理
小松濤巷立足全生命周期,積極探索在城市更新中采取“留、改、拆、建”措施的低碳化更新。項目完整保留具有保護價值的多層住宅與歷史建筑,對存在使用隱患的危舊房屋實施結構加固和功能更新,既維系了傳統街巷的空間特征,又減少了建筑垃圾的產生,為歷史文化街區低碳更新提供了實踐樣本。
“控碳的源頭是整體空間的組織。原先這里都是密密麻麻的老民居,路走不通,通風采光也不好,所以我們按照傳統的樣貌重新梳理街巷格局,展現歷史風貌的同時提升采光、通風效果,從源頭上減碳。”相關負責人說。
拆舊過程中,施工人員對建材進行精細分類與再利用,拆出的清水磚、紅磚、小瓦等,都將被用于修復巷子里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筑;其他建筑的內部空間及外部墻體的翻修材料也將大部分利用清水磚,實現原磚原瓦原地再利用,既減少建材消耗,又降低碳排放。
因需施策 打造宜居社區
作為江蘇省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小松濤巷創新性采用“留、改、拆、建”的更新方式,實現歷史文化遺產活態保護與滿足現代城市發展需求之間的平衡。項目最大程度保留現有街巷肌理、尺度、界面,優化道路斷面設計,原址保留并修繕歷史建筑,打通近現代建筑街巷組團,增強城市文化底蘊。
“綠色低碳”是小松濤巷探索現代化的一大關鍵詞。比如改造之后,通過打通東西通風廊道和系統設計,滿足室內自然通風需求,可實現建筑“冬暖夏涼”;盡可能保留高大樹木,同時借助不同標高屋頂形成的高差,在緊湊的城市中心街區打造立體化、多層級的公共空間綠地,滿足鄰里交流需要。
面對小面積住宅,項目引入高效空間概念,通過將層高提升80厘米,可使生活空間增加60%,這樣的挑高設計使得房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居住區通過優化設計實現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空間布局,滿足居民居住需求。
在這座“會呼吸”的老街巷里,歷史與未來、傳統與創新,正以可持續的方式和諧共生。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5.06.19 蘇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