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建設報
近年來,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決策部署,建立城市更新制度機制,持續創新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著力探索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廣東實踐,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
強化工作統籌 系統謀劃部署
發揮省級部門牽頭抓總作用,加強組織領導,加快建立完善適應省情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指導各地有力有序推進城市更新。
省政府成立省城鎮人居環境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重點任務;成立省城中村改造工作專班,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定期調度任務進展。城市更新相關工作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十三屆省委歷次全會、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等;省政府連續3年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列入民生實事予以有力推進。
省層面出臺城市體檢、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政策文件,頒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地方性法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制度框架;地市層面,深圳出臺城市更新條例,廣州出臺城中村改造條例等。2025年2月25日,組織召開全省城市更新動員部署暨城中村改造現場觀摩會,推動各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堅持體檢先行 強化規劃統籌
全面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在全國率先實現地級以上城市體檢全覆蓋;深化體檢評估擴面提質,選取龍川、高州、豐順、德慶、饒平等地開展縣城城市體檢試點。堅持“先體檢、后更新”“無體檢、不更新”,要求各地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前,必須開展城市體檢評估,查找城市問題;因地制宜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和計劃,切實補齊城市建設短板。
各地探索一體化推進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工作,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市強化城市體檢評估結果運用,堅持問題導向,編制城市更新等專項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深圳通過體檢評估識別更新潛力對象,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將全市建成區劃分為限制拆除重建區和允許拆除重建區,實施分區分類管理,明確歷史風貌保護等空間管控要求,通過城市更新年度計劃傳導落實上層次規劃目標。
引入社會力量 創新激勵機制
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大力推行連片成片改造下的“F(融資)+EPC(設計—采購—施工)+O(管理運營)”一體化實施模式,激勵頭部房企加大對城市更新的實踐探索,提升城市發展建設質量。
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北部片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打造全省首個“EPC+O”項目,將3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整體打包,聚合資源、統籌推進,大大提高項目運營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帶動包括專營單位出資、企業和居民投入等各類社會資金約1825萬元。
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聯合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電信廣東分公司等單位出臺政策文件,搭建合作平臺,鼓勵金融機構、國企平臺、社會力量等多方主體積極參與城市更新改造,推動江門市與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達成合作意向,聯合開發利用長堤歷史文化風貌區。
強化運營管理 增強“造血”功能
推動城市建設向城市運營轉變,探索資產運營、公共資源運營、社區公共服務等多位一體的城市更新運營管理新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和企業介入提供服務,形成長效可持續的城市更新運營管理機制。
廣州市花都區以區屬國企為主體,對新華市場、1958影院等約2.4萬平方米建筑實施改造,其中新華市場投入改造資金約2000萬元,改造后可提供攤位100個以上,預計年收益超過500萬元,以服務經營反哺社區管養。
深圳市婦兒大廈自2020年起實施更新改造,發揮政府監管優勢、市場專業優勢,統籌規劃功能分區、業態布局,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提供更高質量的婦兒公共服務,有效激活老建筑;通過自營、聯營、合營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創新商業模式,鍛造項目自我“造血”能力,進一步促進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試點自主更新 破局老屋“新生”
創新構建“居民出一點、產權單位籌一點、政府補一點、企業投一點”的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資方式,試點探索“多產權業主危舊房屋拆除重建”路徑,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
廣州市花都區集群街2號拆建改造項目,積極探索舊城鎮綜合有機更新、多產權危舊房屋拆建新路徑,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落實業主出資責任,由25戶業主按照4600元/平方米的標準共同承擔改造成本,共計籌集785萬元;支持業主共同委托區屬優質國企作為危舊房屋改造實施主體,依托國企平臺優勢,實現融資、設計、施工、管理一體化;動員居民自主引入專業物業管理并繳存物業維修資金,區財政按照房屋物業維修資金實際繳存費用的50%對業主進行獎補;建立政府部門、街道、社區、國企黨組織聯動服務平臺,動員業主黨員共同參與,全天候開展多種形式的基層協商。
協同遺產保護 延續城市文脈
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貫穿城市更新全過程,引導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協同推進,通過加大活化利用與文旅融合,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延續城市文脈,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實現多維效益提升。
廣州市荔灣區在土地出讓金中抽取5%作為歷史文化保護資金,深入探索歷史文化街區微更新;推動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采取BOT模式開展保護利用,依托街區保護規劃、試點實施方案、房屋維護修繕、產業運營策劃“四位一體”,全流程引導項目實施,改造后帶動周邊物業增值超1.2億元。深圳市南頭古城積極開展城市更新,打造系列文化活動品牌,吸引年客流量約1300萬人次。珠海市北山村百年古村蝶變“國際村”,年客流量突破500萬人次,2023年帶動村集體收入超1600萬元,村民租金收益最高增長5倍。江門市長堤歷史文化街區圍繞“墟街有戲”品牌累計開展活動30場、場場火爆;赤坎古鎮升級為網紅打卡地后,2024年客流量超3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54億元。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5.06.12 岳建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