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建筑業大利好
2025-04-01
來源:建筑業報
2025 年建筑業有諸多利好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政策支持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 5% 左右,赤字率擬按 4% 安排,并計劃發行 4.4 萬億元專項債,其中 35% 定向用于城市更新、地下管網升級等基建領域,預計帶動超 10 萬億元社會資本投入,為建筑行業帶來大量業務機會。
2、稅收優惠
綠色建筑項目可享受企業所得稅 “三免三減半” 政策,裝配式建筑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比例提高至 100%,這將促進相關企業的發展,推動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3、房地產市場趨穩
自 2024 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 “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后,2025 年延續 “因城施策”,優化限購、降低首付比例至 15%、加大保障房供給。政策效果顯著,2025 年 1 月一線城市新房價格連續兩個月環比上漲,二線城市實現 2023 年 6 月以來首次上漲,有利于穩定建筑行業在房地產領域的業務。
4、綠色建筑推廣
要求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 90%,星級綠色建筑項目補貼最高達建安成本的 15%。綠色建筑行業規模預計突破 8 萬億元,年增長率 22%,其中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市場規模將超 3000 億元,增速 40%,為相關企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5、智能建造試點
在 30 個城市推廣建筑機器人、BIM 技術應用,中央財政對試點工程給予 20% 成本補貼。數字設計平臺、建筑機器人租賃、智慧運維等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如 BIM 軟件市場規模達 150 億元,建筑機器人租賃市場突破 200 億元,智慧運維市場預計 2025 年規模達 800 億元,復合增長率 35%。
6、城市更新攻堅
計劃改造 6.5 萬個老舊小區,重點推進適老化改造、智慧社區建設,配套資金占比提升至專項債的 40%。老舊小區改造將催生適老化改造、地下管網更新、社區服務增值等萬億級市場,如適老化改造年均 800 億元,地下管網更新年均 2500 億元,社區服務增值新模式創造年均 600 億元收益。
7、區域發展機遇
東部地區聚焦零碳建筑、智慧園區等高端項目,中西部重點推進縣域基建升級,2025 年縣域市政投資增速預計達 18%,其中交通、水利投資占比超 60%,為不同區域的建筑企業提供了發展機會。
• 山東省
支持國家級、省級試點城市加快建設,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智能建造場景應用和適宜技術推廣,加快培育智能建造產業生態。
推廣裝配式建筑
加強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健全新型建筑工業化鏈主制,梳理繪制產業圖譜,提高產業鏈韌性。
推動綠色發展
積極推廣綠色建材,落實國家政府采購支持政策,建立綠色建材應用閉環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城鎮新建居住建筑 83% 節能設計標準,發布實施公共建筑 78% 節能設計標準,統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2025 年新增綠建 1 億平方米以上。
培育龍頭企業
制定支持民營建筑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龍頭企業培育梯隊。堅持外引總部,深化落實省政府與建筑央企戰略合作,推動地方企業與央企國企深度合作。
推動企業 “走出去”
提升 “齊魯建造” 品牌傳播賦能,遴選一批具有 “齊魯建造” 品牌實力的建筑產業、優質企業,發揮外出施工行業黨委引領作用,加力推動央地合作,開展對接推介活動,助力企業承攬省外海外工程項目。
• 甘肅省
蘭州市及蘭州新區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納入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政策實施城市將運用政府采購政策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大力發展裝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業化建造方式,建設綠色建筑,形成支持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長效機制。
• 福建省培育龍頭骨干企業
對新增高等級資質企業按標準逐季度予以獎勵兌現,對建筑業總產值提升作出突出貢獻、同比增長速度較快的企業,以及對外出施工發揮帶頭引領作用的企業,給予通報表揚和獎勵。
優化發展環境
推行 “信用 + 承諾” 制度,試行差異化繳納保證金,減輕優秀誠信企業負擔。鼓勵金融機構在授信額度、利率優惠、保證保險等方面對建筑業企業給予支持。
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
鼓勵有條件的新開工建筑面積 2 萬平方米以上的房建項目和造價 1 億元以上的市政等其他項目開展智能建造技術實踐,對認定為智能建造試點項目、示范項目以及申報國家科技示范工程的給予獎勵。積極發展裝配式建筑,支持建筑業企業將總部設在漳州或購地建設總部項目。
提高企業服務保障水平
對新引進的企業高管人員和入駐總部企業的高管人員,在其子女上學、住房保障、補助等方面予以支持。根據建筑業企業綜合貢獻,安排一定數量的配售類保障性住房房源指標,由企業自行分配給符合條件的骨干員工。